“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之我见
学校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载体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风格、教学情境等紧密相联。这些因素正式我们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领地。应该说,教师专业素养因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时发生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以,作为教师修养外在表现的态度与行为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养与教育统一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仲斯(1980)提出了青少年自尊心理论──经验感需求论(Need-to-experie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形成青少年经验感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感经验的需求,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支持,使他感到他在团体中与别人一样重要;二是成就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或工作上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现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三是有力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工作和社交中证明自己有待人处世的能力。我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重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日之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美国学者吉诺特这样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有巨大的力量,能够让孩
子活得快活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得到感化,全都取决于我。”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是,“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情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无法代劳的。”(吉诺特)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十分谨慎地处理好、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师生关系,调控好自己的行为态度,积极创设积极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2013.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