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引入】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明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等三城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 4.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3.教师强调应该掌握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4.让学生在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绘出长江主要的南北支流和铁路干线。 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小结。 7.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相关资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8.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 【沿江地带的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地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的密度差异。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活动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依据学生的结论,教师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沿江地带的工业】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汽车工业走廊的主要产品与生产基地。 3.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比较分析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 4.课上独立完成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活动,并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①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②课前公布三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③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④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⑤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报告。⑥课上其他学生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⑦教师讲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