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4:30
共1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2 18:51
探花是第三名,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但当时的探花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而把探花作为第三名的代称是在北宋晚期。
北宋开宝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探花虽然代表的是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所以他们都是天子门生,都是一甲及第,都是十分难得的荣誉。
总结:
探花是第三名,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和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是进士之首,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59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内容:
1、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2、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其他考试方式: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7:17
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4、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6、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8:52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1:00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3:25
科举分级从高到低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2:06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听到状元郎、榜眼、探花、举人、进士及第……听得虽多,却不一定分得很清楚。
自唐代科举制度形成以来,便有了“状元”。
要知道,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
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省试”通过的被称“登龙门”、“中进士”、“进士及第”。
所谓“及第”,就是“录取者”的意思,也称“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而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或“状头”,中了进士之后,还要经吏部考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宋初承袭唐制,也是两级。开宝六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为定制。
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但他要御览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经过“殿试”,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这样一来,宋代就从唐代的“二元”,变为“三元”:州县的“发解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省试: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改为“省元”;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才称“状元”。
解元——省元——状元,“连中三元”成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另外,宋代还将进士分为三甲,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北宋前三名都称状元,南宋则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5:04
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8:19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古代科举制度排名情况
童生:凡应考生员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1:50
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5:38
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监考,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0:04
探花、状元、榜眼是进士的名次,进士、秀才、举人是学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4:42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作为考官,评定通过会试的人才。把人才分为三等,分别是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9:37
纠正下:前三名为鼎贾三元,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